3月28日,应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邀请,广东省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》宣讲团成员、皇冠登录入口welcome主任、皇冠登录入口welcome“一带一路”研究院院长、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发展(深圳)研究院院长陶一桃教授赴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,为深圳各区住建部门和局系统党员干部及群众代表共130人进行学习培训,开展了题为《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理论与现实意义》的专题讲座。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副局长高泉主持了活动。

图 1 讲座现场
陶一桃教授认为,如果说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》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,那么粤港澳大湾区则是为未来中国深化改革、全方位开放、全面发展探索、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和可复制样板的实验区域。她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构建与40年前经济特区的创立一样,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。目的是实现区域一体化,关键在于支撑区域一体化的制度体系确立,根本是法治化的、开放的既体现中国特色,又符合国际惯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科学构建。

图 2 陶一桃主任、院长
陶一桃教授从“大湾区的经济总量”、“大湾区制度特征”、“城市群对经济贡献”、“湾区中国模式”、“粤港澳湾区五大特点”、“湾区经济的理论意义”、“中外湾区形成机理比较”、“中国湾区经济带的使命”八个方面对中外湾区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全面比较,深入剖析了中外湾区形成的理论意义。她强调,湾区经济对中国而言绝不是简单的区域经济学的概念,而是一个足以带动中国社会改革开放迈向深入的政策增长极。湾区经济将以其身的探索与发展,引领深化改革,促进中国社会由政策开放走向制度开放;由外向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型。
她还强调,由于中外湾区经济形成的历史进程和背景有所不同,所以中国湾区所面临的问题及所承载的功能也具有显著的国别性。中国湾区的形成与特区的形成与发展是相关联的,可以说湾区既是特区“扩散效应”的结果,又将是产生新的“虹吸效应”的政策增长极,体现了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独特路径。

图 3 陶一桃主任、院长对中外湾区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全面比较
陶一桃教授认为,作为粤港澳湾区经济带中最富有活力的城市,深圳具有不可替代的制度变迁的“示范效应”,区域经济的“引擎作用”,集聚优质要素的“虹吸效应”,带动周边区域的“扩散效应”及创新趋动的“引领作用”。深圳紧邻香港,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,真正用好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,能为香港与祖国大陆共同繁荣进一步消除制度文化障碍,建立共识通道,确立互信机制,提供平等机会,让分享发展与共同繁荣成为祖国改革开放的共同收获。
陶一桃教授指出,深港两地总计面积仅有3000多平方公里,但二者GDP之和达到4.08万亿元,相当于上海的1.48倍,是珠江口周边与杭州湾周边的总量之和,而珠江口周边地区GDP合计,相当于杭州湾沿岸的1.51倍。香港和深圳的人均GDP分别29万元和16.74万元,明显高于上海,在湾区经济带城市中也处于领先水平,它们均可谓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带中,不可替代的具有高品质引擎作用的卫星城市,并共同构成了得天独厚的裙带增长极。
陶一桃教授最后强调,我们要从制度上解决市场开放度大于社会开放度问题;要从机制上解决人才国际化问题;还要从观念上明白,并不是任何改变都是改革,更不能以改革的名义回到计划经济的过去。深圳完全有可能以“中国硅谷”之姿态,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中最具有辐射力和“扩散效应”的引擎城市,为从根本上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提供全要素的创新支撑。

图 4 现场学员认真学习讲座内容
讲座结束后,在场学员纷纷表示通过此次授课受益良多,自身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。在现场热烈的掌声中讲座圆满结束。